2009年3月9日星期一

关于死

死是沉重的话题,但当成禁忌,回避不谈,并不能改变人人必死的事实,或早或晚,我们都会面对死亡,甚至,死亡有时会不期而遇,我都不敢说,明天早上这个时候,我一定能坐在这个电脑前。与其不得不面对时惶惑幻灭,不如早早思考,早做准备,未雨绸缪,想通它,看开它,参透它,这样,也许就不觉得沉重了。

关于死,我最欣赏苏格拉底的态度。苏格拉底被雅典500人团判处死刑,在监狱里等死时,曾有粉丝安排他越狱逃亡,出于人格尊严和对法律的尊重,他谢绝了,在他生命最后一刻,很多朋友、学生、粉丝前来监狱诀别,当刽子手捧着毒芹汁走进牢房时,这些送行的人悲不自胜泪如雨下,有个别人失态到放声痛哭,见此情景,苏格拉底说了一段话,阐述了他对死的看法,大意是这样的:关于生死的本质,世人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死亡是生命的彻底终止;一种观点认为死亡只是一段生命旅程的结束,生命脱离一具躯体,再进入另一具躯体,轮回不已。不论从哪种观点出发,都不能证明死亡是一件不幸的事。如果死亡是生命的终止,那么死也就是休息,是长睡不醒,活着这么累,我们每天为生活而操劳奔波时,盼望的就是休息啊,就是美美地睡上一觉啊,如此说来,死亡让我们永远休息、长眠不醒,不再为世事劳心劳力,未尝不是一种幸福。如果说死亡是一段旅程的结束和另一段旅程的开始,那就更是一种幸福了,既不用花钱,又没有舟车劳顿,就可以到一个崭新的天地体验一种不同的生活,不是很划算吗。既然死并非不幸,反而是一种幸福,那么我现在要先走一点去享受这份幸福了,你们作为我的朋友,应该为我高兴才对啊。

很佩服苏格拉底的超脱。能超脱于死,也就能超脱地活,视死如归,则心无羁绊,所以他才敢于向500名生杀予夺的陪审团叫板,虽千万人吾往矣。我们不是圣人,无法修到他那样的层次。但至少可以不再那么畏惧,不把死亡作为一种禁忌,事实求是地面对必死的结局,从容淡定,早做准备。死不足忧,忧的是死无所备,死得一地鸡毛,一团混乱,让生者除了伤心于跟死者诀别,还忧心于死者留下的乱局、残局。为了避免这样的局面,理性的生者,应该未雨绸缪,死有所备,立遗嘱、买寿险等等,不过是一种有益于后死者的准备。人们忌讳谈死,除了心理上的逃避之外,还由于一种起源于原始信仰中的禁忌,认为某些言语,某些词句会导致某种神秘的可怕后果,也就是“谶”,北京话叫“方”。受过科学精神训练的我们,都知道谈论死并不会导致死,不谈论也不能避免死。其实,当我们更好地谈论死,探讨死,认识死之后,我们才能更充分地为死作准备,更从容地应对死,更超脱地对待死。
生命中有些沉重是回避不掉的,面对它,应对它,想通它,看开它,参透它,才能做到举重若轻,才不觉得沉重。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