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维基上偶尔看到了一个词条,跟俺的观点不谋而合.。
“中国”“中华”从来不专属于中国。在长达千年的东亚历史中,“中华”是一个宗教-文化观念而非政治-文化实体,它代表的是普世主义、国际主义、天下主义,而非地方主义、民族主义、国家主义。所谓“中华”,是与野蛮的夷狄相对的概念,其要义便是“文明开化”。任何一个民族、地域、国家,只要使用汉字、采用中华典章制度、政治哲学、宇宙观,便可自居为“中华”“华夏”“中国”“诸夏”,不论是东亚大陆,还是日本、越南,还是朝鲜。
一个以“中华”为普世价值的“天下”,实实在在地存在过,虽然东亚大陆是“中华”的源地,但并不能垄断“中华”,也不是唯一对“中华”价值的贡献者,日本、朝鲜、越南都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发展和独创,因而也都有同样的资格成为“中华”,谁文明开化,谁就是中华,谁文明开化的程度高,谁就更有资格成为中华。就这个意义上,日本、朝鲜比中国更中华,不承认这一点的人,去比较一下现代中国、韩国、日本哪个更象汉唐。从这个意义上讲,韩国申遗的举动,有充分的理由,而非僭越和剽窃。和服也是中华服饰最高的艺术典范,那些汉服者,不必再挖空心思设计什么“去和服化”的汉服了。
“中华”概念的嬗变是近代东西方碰撞的结果,一个自足的中华主义的天下,被一个个由西方政治概念建构出来的民族国家所割裂,“中华”萎缩了,由一个普世主义的文化价值,固化到东亚大陆这个具体的政治实体,蜕变为狭隘的民族国家概念。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沦落,不能不令人扼腕。近代西方对世界贡献甚巨,但不幸也有谬种流传,民族国家就是一大怪胎,跟鸦片、梅毒类似,至今仍在荼毒生灵。
小中华思想是一种由中华思想派生而来的,在日本、朝鲜、越南、台湾等中国中原地区以外的儒教文化圈(汉字文化圈,东亚文化圈)的国家和地区内存在的「文化认同」和「文明继承者」的思想。不过严格来说,只有朝鲜才算是真正的「小中华」思想,因为只有朝鲜曾在古代长期自称「小中华」,代表朝鲜不敢僭越中国天子,才自称「小中华」(意为「中华第二」)而不自称「中国」(中国意为「中心之国」,使用时意同「强大的我国」或「最文明的我国」);而古代越南、日本因为曾力抗大陆中国,觉得自己自成一系统和格局,并进而认为自己是「强大的国家」和「最文明的国家」,所以自称为「中国」,当中以越南的「中国」自我认同最强烈,常称呼北方的大陆中国为「北朝」,而称呼自己为「南朝」(认为天下有南北两个中国)。越南、日本这样的中国自我认同,到了十九世纪下半,就因为西力东渐,越南被法国消灭、日本因西化产生强烈「脱亚入欧」思想(放弃「中国」认同)的缘故,东亚三个「中国」(大陆、日本、越南)被消灭掉两个,最后剩下唯一的「中国」──清朝,并在清末民初中国国族的建构运动下,使后人误以为世界上从来就只有一个中国(大陆中国),并且相沿至今。
目录
1 各国/地区的小中华思想
1.1 朝鲜
1.2 越南
1.3 日本
1.4 台湾
2 其他
各国/地区的小中华思想
朝鲜
朝鲜接受华夏文明甚早。李朝《宣祖实录》称:“我国自箕子受封之后,历代皆视为内服,汉时置四郡,唐增置扶余郡。至于大明,以八道郡县,皆隶于辽东,衣冠文物,一从华制,委国王御宝以治事”。李朝徐居正作《东国通鉴》,称“衣冠制度,悉同乎中国,故曰诗书礼乐之邦,仁义之国也,而箕子始之,岂不信哉”。高丽仁宗曾下诏,要求国民“景行华夏之法,切禁丹狄之俗”。不过,朝鲜少有僭称中华者,而以“小中华”自居。李朝《成宗实录》称:“吾东方自箕子以来,教化大行,男有烈士之风,女有贞正之俗,史称小中华”。
17世纪,满族的清王朝代替汉民族的明王朝取得了中原支配地位,朝鲜的儒者们认为满洲族没有实力来继承中华文明,中原的中华文明随着明朝一起灭亡了(参照中国中心主义)。「中华文明之最优等生的朝鲜理当为正统中华文明的继承者」和「朝鲜应当去完成中华的作用」是这种思想在朝鲜的开端。李朝认为朝鲜是东方的礼仪之邦,隐士之国。
越南
越南脱离中国直接统治以后,越南的君主对内与对外采取了不同的称呼:其对内称“皇帝”,对中国则自称“国王”。在东南亚一带,越南则以中国、华夏自居,称他国为夷狄。如黎圣宗1470年亲征占城,诏曰:“自古夷狄为患中国”;1479年征哀牢,诏曰:“朕丕绳祖武,光御洪图,莅中夏,抚外夷”。
满洲族的清王朝统治中国后,越南认为中原的中华文明分别由北方的清朝和南方的越南阮朝对等继承,南方的越南阮朝有在东南亚传播中华文明的责任。
到了19世纪,安南阮世祖复国,驱逐欧洲白人,自称“中国之于外夷,治以不治”、“先王经理天下,夏不杂夷,此诚杜渐防微之意也。红毛人狡而诈,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不可听其居留”。
越南曾在东南亚实行“改土归流”、“以夏变夷”,曾向柬埔寨、老挝、缅甸等东南亚诸国提出朝贡要求。这些国家是越南的教化对象的意识,在越南脱离法国殖民统治后仍然存在。
日本
日本很早就存在小中华思想。日本王朝以中国自居,对日本群岛上尚未统治地区族群称为夷。奈良时代藤原广嗣上表日本国王称:“北狄虾夷,西戎隼俗,狼性易乱,野心难驯。往古已来,中国有圣则后服,朝堂有变则先叛”。此类将日本自称为中国、华夏,如“通中国于是始矣”、“华夏载伫”等等,不胜枚举。
「水户黄门」一事,德川光圀认为满洲族的清王朝征服中原以后,自古以来没有被异民族支配过的日本是中华文明的唯一有资格的继承者。这种思想也被水户学所继承。由水户学哺育的尊王思想产生了明治以后的国体思想以及皇国史观思想。
山鹿素行在历史书《中朝事实》中称日本为「中华」。到了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天皇下令国史局总裁,称:“其速正君臣名分之谊,明华夷内外之辨,以扶植天下之纲常”。
明治维新后,“脱亚入欧”一度在日本兴起,一方面不认清朝为中华而称为“支那”,一方面以“中国”自居者日渐减少。
台湾
满清在大陆灭明朝后,明遗臣郑成功秉持中华信念,在台湾以正统中国自居,以台湾为基地,建立明郑政权,开展反清复明活动。
中华民国弃守中国大陆播迁至台,长期以正统中国自居,以建设台湾、反共复国、光复大陆为目标。而且,台湾的中华民国曾经长期是国际社会公认的正统中国。1971年,中华民国在联合国的席位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但是,中华思想仍然在台湾存在。
随着政治情势缓和及台湾独立运动兴起,台湾在政治方面的小中华思想亦渐趋没落,但在其他方面的影响依然存在。目前台湾的小中华思想主要是在文化上而非意识形态上。汉语系方言也被视为小中华思想的一部份。认为正体中文才是正统的中文字,也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破坏中华文化。
其他
有观点认为,中国大陆经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统治,文革结束前中华文化受到严重毁损,台湾的中华民国才是文化上正统的中国,但这种观点在台湾出现去中国化现象后呈减弱趋势。还有观点认为,自古中国为礼仪之邦,但今天日本是世界公认名副其实的礼仪之邦,中国大陆地区的传统礼仪文化几乎消失殆尽。以衣冠而论,中国大陆汉服运动者们见到日本和服,往往生“礼失于朝而存诸野”的感慨,好似日本是一个中华国度。
佐拉呼籲總統候選人和选民關心中國人權
1 年前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